合成革网

返回首页

植入“智慧引擎”晋江产业谋求再优化

发布时间:2020-05-29

不久前,中轻(晋江)卫生用品研究有限公司正式投入使用,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二期)启动扩建;去年11月,福州大学-晋江微电子研究院正式签约落地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目前已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超1亿元。自2012年引进第一家高水平科研平台至今,晋江已有包括中科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皮革与制鞋工业研究院等9家高水平科研平台。






  随着晋江成功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建成投用,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成功升本,三大本硕高校落地晋江。如今,晋江已经形成了三大本硕高校、9家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创新版图。


  在晋江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这些科研平台和高校将深度介入,从产业链的前端到后端全方位渗透,真正发挥智慧引擎的作用,让晋江的创新创业创造氛围日益浓厚,让晋江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持续突破,聚高质量发展动力,为“晋江经验”再续新篇。


  平台作用日渐凸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晋江防疫防控物资产业链快速形成,离不开政企的高效令止,也离不开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支撑。


  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作为中纺院与晋江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便发挥着对医用防护服产业链和口罩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工作。


  “我们从未停歇,只为一件抗疫战袍。”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副院长郑小佳告诉记者,海西分院发挥公告服务平台优势,配合做好防护服面料的供应工作。一方面积极配合中纺院的医用防护服产业链整合工作,协助福建柒牌时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郎(中国)有限公司、晋江兴德织造有限公司、福建顺邦防护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福建企业转产加工防护服。


  依托于这座桥梁,海西分院促成柒牌与中纺院签订5万米防护服面料供应合同,生产防护服18000余件。海西分院还协助相关部门提供口罩及无纺布标准及检测相关信息,对柒牌出口的12150套防护服进行验货,协助其顺利出口,支持国外抗击疫情。


  在新冠肺炎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是中纺院海西分院落地晋江6年多来的一个缩影。至今,中纺院海西分院共承担国家、省、市及企业委托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4项,解决企业提出的生产技术难题共48项。中纺院及海西分院已为泉州企业提供化纤设备1000多台套,合计转化的重要技术成果20余项,这些成果每年为企业创造产值超80亿元,累计创造产值达数百亿元“。继续利用我们的平台优势,我们将更加深入融入晋江产业中去,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郑小佳表示。


  “在晋江产业转型升级中,科研院所理应成为最有力的驱动引擎之一。”中科院海西院泉州装备所所长、党总支书记刘海舟告诉记者,就在去年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以“福建省电机驱动与功率电子工程研究中心”为基础,依托泉州装备所建设的“电机驱动与功率电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功获批“,该中心是泉州装备所第一个获批的专业领域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也是福建省相关领域首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标志着泉州装备所电机驱动与功率电子相关方向的实验室平台建设水平达到新高度。”


  “目前我们已经对接晋江数十家企业开展包括纺织服装、卫生用品、机械等在内的晋江产业智能制造升级项目,我们所已经落地的项目达到100多个,其中近一半的项目是与晋江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刘海舟告诉记者,泉州装备所将继续推出智能电网系列装备、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等一批高水平技术成果并实现工程应用及产业化,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同样,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简称“中鞋革晋江院”)和晋江企业也长期保持着深度合作,“中鞋革晋江院2019年服务企业数量超500家,完成的制鞋、制革科技成果已在50多家企业进行推广应用。”中鞋革晋江院院长王文琪介绍,自中鞋革晋江院落地后,中鞋革晋江院研发团队积极走访制鞋企业,收集行业共性、关键问题,与其他高等院校合作成立科研小组进行研究,帮助企业完成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今年我们联合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成立科研小组针对制革产业皮革分级困难的问题进行皮革缺陷检测及质量评价系统研发;针对橡胶鞋底质量重的问题,开展低密度橡胶的开发(企业委托)等。”


  晋江是我国重要的纺织鞋服生产基地之一,运动鞋产量占全球的20%、占中国的40%,纺织服装产量占中国的10%,这里走出了众多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品牌,但在转型升级中,也面临着结构不够合理、产品档次偏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晋江从2012年便围绕产业基础,开始引进高水平科研平台,依托平台技术、人才和行业资源优势,提升各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立足产业引进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则既可以让平台更好做大做强,让“英雄有用武之地”,也可以缩短企业的研发时间和成本,帮助产业创新突破,让品牌插上创新之翼“,比翼双飞”,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


  尽管高水平科研平台在晋江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作用已经显现,但对于致力寻求产业高级化的晋江而言,对于科技力量的追求远未停止。尤其是在晋江致力于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中,如何将三大本硕高校、9家高水平科研平台相互协同,让它们在晋江各个产业上发挥更大优势和作用,晋江进行更多的思考。


  “晋江要全面激活科研平台和高校的作用,坚持以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为导向,优化完善现有高水平科研平台运行机制,全面放大其支撑晋江科技创新、制造业装备提升、机器换工、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引擎’作用。”晋江市科技局局长蒋家兴指出。


  在未来规划中,晋江将以福大科教园为支撑,吸收境内外科研院校、创新人才、高成长性企业聚集发展,推动科技成果与本土产业对接转化,培育孵化一批高新企业,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综合性智力高地;与此同时,将依托中科院泉州装备所和国科大福建智能制造学院,建设晋江市科创新区,打造国际级科教融合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此外,晋江还以创意创业创新园、洪山文创园为支撑,以世纪大道两侧重大设施配套为基础,引导建设一批便利化、全要素众创空间,大力培育科创孵化、文化创意、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等新业态,打造混合型创新创业活力走廊。据悉,海峡青年创客坊、鸿盛果蔬星创天地等已升格为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已累计培育泉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11家,吸引近百家企业入驻孵化,孵化出安能建材、牧月科技、华科中盈等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创型企业。


  目前,晋江的科研平台与企业开展了很多科研合作,平台的作用和效果正在逐步溢出。这其中,如何突破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坚持市场导向,让科研平台的创新与企业的市场需求相互匹配,让科研平台与企业无缝对接,让科技成果走上市场,才能发挥巨大效应。


  为此,晋江鼓励高水平科研平台作为牵头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由政府协调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作为核心联合生产企业进行分工协作,让企业参与到科研课题立项、研究、结题的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各高水平科研平台积极引才聚才留才,去年推动晋江各科研平台累计聚集科研人才774人,累计服务企业1000多家(次),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64项,涉及合同金额5750万元,创新效益已经显现。


  同时,晋江出台政策重点奖励科研院所、高校在晋建立技术测试基地,提供技术验证服务,加快研发成果从实验室向工业化规模生产进程,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提高企业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降低企业应用新技术的风险。


  此外,晋江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技术合作开发平台,打造产品从实验室到工厂大规模生产的完整链条,推进晋江市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转化水平。据了解,今年晋江将继续引导龙头企业联合晋江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科研实验室,着力开展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重大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原辅材料和生产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等“卡脖子”环节。


  今后,这些科研平台能够将行业科技成果在第一时间、最短距离为晋江企业服务,不仅让各行业自上而下的创新氛围影响晋江企业,也在聚力科技,与晋江企业一起开启“智造”未来。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浏览量: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