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革网

返回首页

随着贸易战的升级,中国放松反污染规定

发布时间:2018-10-15

随着贸易战的升级,中国放松反污染规定





目前,美国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新关税已达到10%,并可能在1月1日升至25%,中国经济开始感受到压力。



随着企业准备应对美国关税的影响,中国的制造业增长势头正在减弱。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成品制造商遭受了特别严重的打击,减少了对原材料的采购。



中国最新的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8月的51.3降至9月份的50.8,为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财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跌至50.0,危险地接近于收缩指数(低于50)。



随着中国经济放缓,中国领导人放松环境法规,以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9月27日报道称,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地区将实施PM2.5平均强度和日数同比下降3%的目标。





近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正式对外公布。以前的是初稿和征求意见稿,这次出台的才是最终确定版本。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最强停工令”,现在终于有了后文:取消统一的限产停工比例。这就意味着,今年秋冬季的“停工令”不会再来了。



针对备受广大老百姓关注的停工限产,也就是“停工令”问题,《攻坚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对钢铁、建材、铸造、有色、化工、焦化等高污染和高耗能行业,不再进行统一的停工限产比例。而是由各个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停工限产的范围和时间。说白了,就是不再“一刀切”式停工限产,把权力下放给地方,因地制宜。


据了解,去年的秋冬季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钢铁、建材、焦化、铸造等行业,都设定了具体数额的限产比例,譬如限产30%,甚至50%。这样的“停工令”,导致大批行业企业被强制停工限产,大量工人失业,引发了一部分负面情绪。


今年的《攻坚行动方案》,正是考虑到去年的各种情况,不再“一刀切”式停工停产,要求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化错峰生产。



皮革行业环保为什么总是不达标?



国外皮革处理厂。


河南省皮革协会理事长朱岩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皮革行业是无序发展,粗放型,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发展到现在,开始要承担以前的后果,需要为以前的破坏买单。大家就一下子不适应,就会觉得很严。再加上现在遇到经济形势不景气,企业会感觉压力更大。


更重要的是,老板们之所以感到“严”,主要原因还在于皮革环保的治理标准不断变化和标准过高。


比如制革污水处理这一块,说实话,我们国家的标准是走到全世界前面。前几年皮革企业投入最多就是环保设施,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造成很大的浪费。


原因是:环保技术市场不规范和排放标准不断提高,造成环保设施不断更新添加,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企业就会觉得“花了那么多钱,为什么总是跟不上要求?”


再加各个地方执行这个标准不一样,而且许多地方标准现在高于国家标准。这就越发形成这样的认知。当然,有一些地方是环境比较脆弱,环保政策应该相应地严格。


核心是解决资源浪费



皮革厂实景。


有一句俗语,说“更好是好的敌人”。总想搞更好,那可能吗?只要存在人类活动,环境污染就一定存在。只是需要把握一个度,这就是标准。


中国的标准是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相比美国、欧洲这些制革大国,制革环保标准都比我们的低。


环保标准的作用就在于平衡污染与环境的关系。是不是越严越好?不一定。


如果单纯地一味强调环保标准的严格,而不去科学地、多方面考虑,就会产生更大的资源浪费问题。


首先,企业上马一套环保设备,购买费用是很高的。其次,比如建污水处理厂,就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而土地资源本身就很稀缺。


所以,皮革行业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浪费,包括水、土地等。这些都要考虑。比如制皮大国美国,相比中国,皮革的加工成本低,但利润却比较高。


所以,实际上我们制革的生产效率还是很低的,包括环保治理在内,重终端,轻细节。许多企业不注重在生产的环节上做提升,比如工艺、原材料、资源、人工成本、流程管控等,导致了各种浪费。


再比如,制革环保的发展趋势,企业会慢慢集中在一起。小企业生产本身是微利,上不起环保设施。


所以,制革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有些地方从几千家,最后可能只留下几十家。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浏览量: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