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革网

返回首页

面对外贸“倒春寒”,温州传统制造业千方百计“化危为机”

发布时间:2020-04-06

175场国际展会取消,市场开拓受阻,外需不振、交货延期、订单中断……从2月份的千方百计复工复产保订单,到如今面对退单潮,作为外向型经济城市,温州的外贸企业正遭遇始料不及的出口寒冬。


需求不足、资金压力陡增、风险更趋复杂等,已然成为外贸企业共同面临的困境。为及时了解外贸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连日来,由温州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商务、税务、外汇、温州港等部门和单位组建商贸专家服务团,分赴各(县、市)区重点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观察员发现,面对外贸“倒春寒”,温州企业千方百计“取暖”。



现状:外贸企业面临困难的“三大转变”


“企业产品90%出口至俄罗斯、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地,随着疫情蔓延,订单量被取消了约3成,延迟确认的订单也占了两成左右。”近段时间,温州巨纳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宛家勇“睡不好”,每天关注与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客户所在国疫情,成了他的必修课。


巨纳鞋业的遭遇并非个例。对不少外贸鞋企而言,此前千方百计复工,担心逾期而加班加点赶制的订单,“客户说取消就取消了”。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执行会长谢榕芳此前也对媒体表示,“30%—40%甚至近50%的外贸鞋企都受到了影响。”


“这段时间本该是海外客户下单的高峰,但行业企业目前鲜有接到新订单。”瓯海区眼镜行业协会秘书长林步春介绍,瓯海眼镜的80%出口海外,其中欧美订单又占了其中的八成,产业受疫情冲击明显。


“‘温州制造’能唱响全球,大量的外贸企业正是强有力的推手,但全球疫情致使外贸订单流失或中断,令鞋服、电器、汽摩配、眼镜等温州传统轻工产品出口大幅下降。”


外贸企业当前的困境,从温州市商务局的调研中也能寻得例证:对全市88家外贸企业快速调研结果显示,近期订单取消规模50-100万美元、100万美元以上的各占25%;取消订单占在手订单比例50%以上的企业达34%。



“一个月前,外贸企业还在为如何尽快复工复产避免逾期而苦恼,现在发愁的是新的订单在哪里?”温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本土外贸企业而言,正面临着困难的“三个转变”。


首先是出口订单由“供给不足”向“需求不足”转变。受全球疫情,尤其是在欧美地区的快速蔓延影响,企业订单面临因需求不足而被取消的风险,鞋服、眼镜等季节性特点明显的产业首当其冲。


其次,是出口产品由“库存不足”向“库存压力”转变。随着外贸企业上下游供应链全面复工,企业产能已不是主要问题。然而,疫情加剧了境外产品运输不及时,产品无法顺利运抵客商手中,企业面临产品积压风险。


“外贸企业此前所面临的单一的履约风险,也趋向‘多重复杂’。”上述负责人表示,根据2月份对451家重点外贸企业调查显示,温州外贸企业在手订单因生产不足而导致取消或赔偿的仅占1%左右,然而自3月份以来,随着国外客商退单形势的日趋严重,企业风险更为复杂严峻,“订单排期需要前期购置大量原材料,因退单导致产品无法变现,而且部分国外客商要求延长已履约货款的支付时限,加大了企业资金压力。”另外,企业还承担着人工、租金、水电费、银行利息等成本费用。




调整:企业转产、行业抱团、服务加码


非常时期,各显神通。


“虽然订单减少或延期交货,但随着海外疫情的升级,客商对护目镜还是有不小的需求。”面对困境,瓯海一知名外贸眼镜企业想到了转产,利用现有技术优势,生产医疗及民用护目镜。“客商此前已经拿到样品并在当地做了检测,这段时间陆续下了订单。”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目前已经取得医疗资质,也拿到CE、FDA认证,“并不指望藉此抹平因订单流失造成的损失,但好歹多了一条路。”


除了部分同业企业陆续转而生产护目镜,“抱团”亦成为瓯海眼镜行业内共御风险的做法。“引导企业同政府部门紧密联系,行业内互通信息、共享订单,尽可能降低单一企业的风险。”林步春说,这段时间以来,协会积极引导产业链上企业抱团发展,已协商解决40多个实际问题。温州市眼镜商会还专门开辟在线课程,解析国内外护目镜标准,助力企业拓宽出口之路。



求变的还有巨纳鞋业。“出口受阻,不能坐以待毙,”宛家勇顶着压力试水内销,“外贸转内销,产品样式、销售渠道都不尽相同,需要尽快做出调整。”经过设计人员加班加点反复修改,终于设计出贴合国内消费习惯的鞋样。3月16日,巨纳鞋业新购置的两条内销鞋生产线正式投产,通过网红主播带货、电商铺货,如今正以每天5000-10000双的数量销往全国各地。此前,康奈、奥康、红蜻蜓等一众本土知名鞋企已引入直播模式,开拓销售渠道。


不光企业、行业积极自救,政府亦“主动有为”。近段时间,温州市商务局积极开展重点外贸企业“三服务”活动,携手企业共克时艰。早在2月初,就编制了破解“保外贸订单难”工作方案,发布《“温28条”之商务政策解读及兑现指引》,全面落实企业政策帮扶举措,纾解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痛点堵点。


面对资金压力这一外贸企业当前面临的共性问题,温州市商务局此前分别同中行温州市分行、农行温州分行、宁波银行温州分行等多家银行机构达成战略合作,设立专项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有市场、有订单的重点外贸企业,采取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对资金周转困难进出口企业优先使用应急转贷资金,鼓励企业以外贸订单、保单融资,按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支持。



另一方面,国内外大型展会取消或者暂缓,也阻断了本土外贸公司客户和订单的重要渠道。为此,商务部门积极引导鼓励企业线上参展,打造外贸云展会平台,引导企业更大力度对接亚马逊、易贝、阿里巴巴国际站、环球资源网等数字外贸平台,建设数字展厅,加强与国内外大型展览公司合作,加大企业参与数字展厅的资金补助力度,实现外贸企业线上参展拓展海外市场。目前已有321家温企上线网展贸平台。


不遗余力促外贸企业突围,商务部门服务持续加码:拓宽外贸转内销渠道,与电商平台开展线上专题对接活动,组织外贸企业参与全省云对接活动,组织国内采购商积极参与,解决外贸企业缺乏国内销售渠道的问题;创新保险产品和模式,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产品出运前订单被取消等风险的保障力度,帮助企业化解接单和履约风险;加强法律援助救济服务,开展“浙”里有“援”应对疫情援助企业网上法律服务专项行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温州市委组织部成立商贸专家服务团为企业提供集成式专家咨询,按照“靠前服务、精准服务、高效服务、贴心服务、优质服务”的要求,扎实开展“四诊式”服务。



蓄力:壮大新业态,培育新动能


“非常时期,企业要用好用足近年出台的一系列稳外贸政策,特别是近期出台的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等合规性政策工具。”温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修订完善开放型扶持政策,加大政策兑现刚性力度,做好外贸企业疫情期间的专项政策补助申报,帮助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解决面临的风险和成本上升、资金链紧张等突出问题。


诚然,突发的疫情令温州外贸出口摁下“暂停键”,但壮大外贸新业态、培育外贸新动能,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子不能停。


前不久,温州获批设立综合保税区,力争一年内完成一期建设,并通过验收、封关运行。连同此前先后获批的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温州联动创新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为温州赢得了更高能级的开放新平台,也为培育外贸新动能奠定重要基础。


“培育外贸新动能,要紧抓外贸主体的培育。”据悉,商务部门正加紧制定出台《外贸主体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取2020年底,新增进出口经营权备案登记企业2000家,新增有实绩进出口企业600家;到2022年底外贸实绩企业达10000家。“未来,将注重培育一批创新型和成长型外贸小微企业,提高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提升我市外贸小微企业国际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前两个月,旨在为外贸中小企业赋能的温州(鹿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呈现逆势快速增长态势,出口额达32.3亿元(4.6亿美元),同比增长6.4倍,占同期全市出口总额的15.6%,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3.7个百分点。去年,温州外贸出口达到168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4%,而同期市场采购出口272.9亿元,占同期温州市出口总值的16.2%。前日(3月31日),温州(鹿城)市场采购贸易组货拼箱中心正式启用,也将进一步拓宽贸易渠道,实现化“零”为整。


“市场采购贸易对温州外贸的提升作用日益凸显。”温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全域联动,推进“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义新欧班列”“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高质量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2020年,将力争完成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45亿美元。”


发挥服务集成优势降低营运成本,助推外贸中小企业加速聚合发展。上线“温贸通”“外贸通”“一达通”……近年来,温州成功建设投用了一批省市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专业实力与资源批量整合,帮助中小微企业全面打通物流、通关、结汇、退税、融资等环节,优化出口环境。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浏览量: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