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革网

返回首页

惠东制鞋业踏上破冰之旅

发布时间:2018-12-13

1981年,港商李炳好带着制鞋手艺和一些设备,回到家乡惠东县黄埠镇,办起了当地首家手工作坊式生产的鞋厂。同年,远在数百公里之外的福建晋江陈埭镇,农民丁和木卖掉家当,与人合伙开了一间鞋作坊。


30多年来,作为惠东、晋江两地鞋产业“鼻祖”级人物的李炳好和丁和木屡屡被人提起,但时至今日已命运迥异。创业两年后,李炳好的鞋厂因种种原因关停。丁和木则稳扎稳打,自立门户成立安踏鞋厂,将其发展成市值突破千亿港元的全球第三大运动品牌。


李炳好、丁和木的个人命运发展轨迹,无疑是惠东和晋江两地鞋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经过多年狂飙突进之后,惠东制鞋业陷入了停滞不前的怪圈,问题逐步显现。去年,全县鞋产业产值仅305亿元。与制鞋业产值早已突破千亿的晋江相比,曾在一条起跑线上的惠东已经落后太多。


日前,《惠州日报》记者来到黄埠镇实地采访,发现当地鞋厂大多仍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自主品牌稀缺,整个产业发展后继乏力。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期望以黄埠为样本,分析惠东制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寻找突围对策,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实现华丽转身提供参考。



惠东县黄埠镇一家女鞋厂质检员在检查鞋的质量。



◎历史


七八个工人一两台机器成鞋厂“标配”


如果说李炳好是一粒火种,那么整个惠东制鞋业的蓬勃发展则是这粒火种引发的燎原大火。


上世纪80年代,在李炳好的影响和带动下,黄埠很多人参与制鞋业,家庭作坊式制鞋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辐射吉隆、平山、大岭等地。七八个工人、一两台机器,成为了当地鞋厂的“标配”。


尽管以家庭式作坊生产为主,惠东黄埠生产的鞋子仍然凭借新颖的款式迅速走俏全国,许多外地商人到惠东订货,连俄罗斯的客人都慕名而来。


“有了技术和机器,拉上几个人就把鞋厂开了起来。”黄埠一家鞋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再小的鞋厂都有订单,大家的订单根本接不完,镇上每天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惠州市合昌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冠强当时在一家鞋厂打工,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鞋还没有生产出来,许多客户已涌进包装车间抢着订货,生产的鞋根本不愁卖,只愁生产不出来。


需求端的旺盛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鞋厂迅速扩大规模,生产线增加到几条,工人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家庭式作坊摇身一变成了工厂。


由于当时供不应求,产量不断扩大,惠东县的鞋年产量很快破亿双。但鞋厂基本上都是贴牌代工,利润并不高,每双鞋赚三四块钱,有的甚至更低。


而贴牌代工生产出来的鞋仿真度很高,几可乱真,但都是纯手工生产,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产品寿命太短,惠东鞋也一度被外地人戏称为“礼拜鞋”。


◎发展


鞋企搭上时代快车逐步发展壮大


上世纪90年代,以黄埠和吉隆为中心的鞋产业遍地开花,家家户户都做着和鞋有关的买卖。


然而,这些产业集聚以后,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低端竞争已经不可持续。越来越多的企业主意识到,需要给自己的产品赋予更响亮的名号。


在品牌意识上,惠东鞋企已经开始觉醒,黄埠本土鞋企天鹅星鞋业有限公司可谓其中的弄潮儿。1996年,天鹅星推出自主品牌“希拉里”。“希拉里”定位低端消费人群,生产的女鞋在湖北等地卖得很好。


2003年,天鹅星又推出中高端品牌“卡莱莉尔”。2005年,董事长叶建强突发奇想,在广州越秀区某五星级酒店开了一场品牌发布会,邀请省内外数十家媒体参加。


发布会上,叶建强拿出一双标价18.8万元的天价女鞋,引起了广东制鞋业的轰动。这双名为“天鹅之星”的女鞋由意大利名师设计并亲自出格,鞋的饰链用纯金打造,由佛罗伦萨手工世家专门为此鞋度身定做,整双鞋的点睛之笔是镶嵌在黄金饰链上的一串南非天然钻石。


“这是惠东鞋企第一次到外地召开品牌发布会,打响了惠东女鞋的名声。”叶建强自豪地说。


尽管品牌起步较晚,但因为搭上了时代的快车,许多鞋企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进而占据了黄埠和惠东产业的半壁江山。


如今,“礼拜鞋”已经成为往日的笑谈,当地制鞋企业纷纷运用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流水线生产,全面提高鞋产品质量,惠东鞋产品合格率达99%。


◎困境


人才难招难留成为最大难题


惠东制鞋业发展至今,从50后至90后,整整5代人用青春与之相伴,虽然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小微企业多,大型企业少,手工作坊多,生产技术先进的企业少。”惠东县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秦飞帆如此概括惠东鞋企。


在许多制鞋业人士看来,惠东制鞋业产业工人流失严重。


“鞋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在于人,制鞋第一代、第二代靠师傅带徒弟,产业后续能不能成为正规军,占有市场一席之地,人才最重要。”今年的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广东裕顺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美顺举例说,北京某院校和惠东技师学校合办过两个培训班,惠东读1年北京读2年,“这批人中有的师傅已经月薪过万元,到了惠东百利等企业,经过正规的培训就是不同。”


李美顺认为,除了招引人才,本地培训人才也很重要,“从支持鞋业发展上讲,应该从人才方面去支持,这好过给钱的方法。大家都在说,转型升级关键就在人才扶持。”


惠东县鞋革行业协会会长、惠州市忠盛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少锋指出,惠东制鞋业目前出现5个问题,即产业集群转移迹象初显、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招工难问题仍然突出、鞋业主面临断层尴尬、政策帮扶力度仍显不足。


戴少锋说,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低廉的地价和劳动力,对惠东鞋企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产业集群向河南、湖南、江西等地转移迹象初显。同时,外省部分城市和周边的东莞、中山等地鞋业快速发展,不断挤压惠东鞋企的国际国内市场。


人才难招、人才难留成为惠东鞋业特别是大型鞋企的最大难题。


随着惠东老一辈鞋业工厂主陆续退休,年轻一代大部分人都想找份轻松的工作,不愿意当“压力山大”的鞋企老板。甚至一些老板面对困境时,幻想一夜“脱灾脱难”,把宝贵的流动资金投放到风险较大的社会融资中,一旦资金链断裂,马上陷入资金困境,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突围


建设国家鞋检中心


近年来,面对困难和调整,惠东鞋企纷纷转型升级。一些自动化机器正在逐步取代人工,一些原本单纯做外销的鞋企开始“触网”发展电商。


2014年底,创办于2002年的惠东县黄埠镇美驰鞋厂已经到了关门倒闭的边缘。受大环境影响,一直贴牌做外单的美驰鞋厂每况愈下,这令鞋厂负责人朱石平倍感头痛。


当年,朱石平的儿子大学刚毕业,看到鞋厂举步维艰,果断劝说父亲放弃外单,注册自己的品牌“塔漫妮”,集中全力主攻电商。从无人问津到一天几双鞋,再到一天上千双鞋,在网络电商的助力下,美驰鞋厂起死回生。


“我有制鞋技术,但对网络电商这一块不了解,以前只知道做鞋,不知道还要做好铺货、物流和售前售后服务。儿子接触网络早,理念比较先进,为鞋厂找到了重新发展的机会。”朱石平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惠东有200多个知名品牌在天猫、京东等主要商城网站销售,4000多家鞋企借助电子商务促进营销,年销售8000多万双,销售额达40多亿元。


为加快推进鞋产业发展,惠东县正在该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国家鞋检中心,并谋划将县技工学校升格为箱包、鞋业技术学院,推动惠东鞋业健康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做大。


实施名牌战略


今年10月26日,中国·惠东第九届鞋文化节开幕。从2002年至今,该鞋文化节带动惠东鞋产品远销欧洲、日本、美国、南非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发展制鞋业,必须定位好企业和品牌。”鞋业营销管理资深行家张华波指出,像奥康、红蜻蜓、意尔康、康奈这些品牌可以搞大而全,小的公司品牌只能搞小而专,区域性品牌继续深耕巩固强势区域。



黄埠镇副镇长严立说,黄埠要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工作,激励鞋企专利申请,加强知识产权效应。去年,黄埠共注册外观专利130件,实用新型专利45件,发明专利12件。


“当务之急是抓品牌创建,引导和帮扶具有一定规模的鞋企,加大科研投入,强化行业的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提升研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严立指出,鞋企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靠技术改造降本增效,采用智能制鞋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制鞋机器人,力争实现产品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以此作为降成本、提效益的“杀手锏”。


“要利用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容提质的契机,扩大产业园区,培育龙头企业。”秦飞帆说,惠东计划将现有的产业转移工业园A区约2平方公里打造成为鞋产业升级发展示范区,引进一批带动力强、创新能力高的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完善制鞋产业链,带动鞋业加快转型。


打通线上线下让惠东女鞋走向世界


今年年初,起家于黄埠的远东鞋业发起成立了惠东美鞋园。远东鞋业成立于1998年,近年来着力打造女鞋产业链,开展鞋业制造、鞋材化工、特殊材料、鞋业检测多项业务,去年产值达到3亿多元。



“惠东鞋产业一直没有自己的平台,远东鞋业发起成立惠东美鞋园,就是希望把惠东时尚女鞋的品牌打响。”市人大代表、惠州市鞋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惠州市远东集团董事长邹庆严说,惠东鞋业发展必须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坚持走时尚女鞋的路子,依托电商实现壮大,“做时尚女鞋,我们有非常完善的产业链,加入电商平台后可以快速反应,拿出质量过硬的产品。”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浏览量:2,802